去年6月14日,台州市举行文化特派员选派启动仪式,公布首批市级文化特派员名单。威廉希尔官网两位教师入选,季正红老师正是其中之一。
如今她赴台州湾新区三甲街道沿海村报到已经满一周年了,当高校教师转身踏入乡村,能为沿海村落带来怎样的文化变革?她是如何用艺术琴弦拨动村民心弦让二胡、琵琶声成为田间新韵?又是如何让非遗技艺在乡土重焕生机?让我们走进这位“文艺村长”一睹她的风采吧。
深耕:从“送文化”到“种文化”
台州市三甲街道沿海村的文化礼堂里,琴音袅袅,笑语盈盈。村民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,或抚动琴弦,专注练习新学的民乐曲目;或随乐起舞,认真排练即将登台的节目。孩子们围坐在一旁,好奇地观摩大人们的表演,眼里闪烁着对艺术的向往。
“以前村里文化活动少,现在季老师来了,教我们拉二胡、拉大提琴、弹琵琶,还组织演出,大家伙儿可积极了!”沿海村村民陈阿姨笑着说,“这样的日子,有滋有味!”
去年6月,随着台州市文化特派员选派工作的启动,季正红带着对乡村文化的热忱与专业文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,踏上了沿海村这片土地,从高校教师到文化特派员,季正红的到来,让这个滨海村庄的文化生活悄然改变。
初到沿海村,季正红便被这里的文化活力所感染。“村里已有小提琴队、非洲鼓队、旗袍队等多支文艺队伍,村民参与热情很高。”但她也敏锐地发现,尽管硬件设施完善,文化活动丰富,却缺乏原创作品和系统规划。“如何让文化真正扎根,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?”这成为她思考的首要问题。
“城里来的老师,能懂我们农村需要什么吗?”面对村民最初的疑虑,季正红没有急于求成,而是沉下心来开启了“脚底板调研”模式。她走访村民家中、村文化场所,召开文化座谈会,熟悉村里的情况,倾听村民对文化的期待。她深知,“‘送’文化是暂时的,‘种’文化才是长久的。”
在充分调研基础上,季正红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,决心打造一批“可看、可听、可品、可感”的乡村文化建设。渐渐地,村民们发现这位城里来的老师不太一样。她不仅带来了专业的文艺培训,更懂得如何让高雅艺术与乡土文化相融合。在她的推动下,村里的文艺队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:二胡班传出悠扬的琴声,大提琴组奏响深沉的旋律,琵琶队演绎着古典韵味……这些曾经对村民们来说阳春白雪的乐器,如今成了他们茶余饭后的新爱好。
在传统节日里,村民们自编自导的节目轮番登场:既有充满民族风情的歌舞表演,也有展现乡村新貌的情景剧。这些节目大多取材于村民们的日常生活,台上演的是身边事,台下看的是自家人。非遗传承是季正红格外用心的领域。她深知,这些古老技艺承载着乡村的文化记忆。在她的牵线搭桥下,剪纸、无骨花灯、藤编等传统工艺重新焕发光彩。老艺人们重拾手艺,年轻人也对这些“老物件”产生了浓厚兴趣。
看着村民们学习剪纸的场景,季正红更加坚定了“种文化”的信念。“只有把文化‘种’在乡村、扎根生长,让文化魅力滋养更多百姓,才能重塑乡村精神面貌,让乡村真正焕发出新的活力。”季正红说。
在她的努力下,沿海村的文化活动不再是一阵风式的热闹,而成了村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从最初的观望到现在的积极参与,这种转变正是“种文化”理念的最好诠释。
聚力:从单点发力到区域联动
工作开展并非一帆风顺。村民参与群体固化、活动可持续性不强、经费不足等问题曾一度困扰着季正红。“但我始终相信,只要用心去做,就一定能打动人心。”她挨家挨户走访,耐心解释文化建设的意义;多方奔走争取资源,为活动创造条件;多次沟通,根据村民的需求调整活动方案,让文化更贴近村民生活。季正红说,沿海村文化项目的推进过程中,得到了各方的大力支持。
市委宣传部出台政策为文化特派员工作保驾护航,并提供专项资金保障;我院立足沿海村所需和学校所能,输送文艺人才、注入智力动能,为文化活动增添专业色彩;沿海村“两委”事无巨细为文化特派员工作提供坚强的后勤保障,从活动场地协调到村民动员,确保每个文化项目落地生根。
在她的积极协调下,三甲街道、沿海村“两委”与台州市文化馆副馆长孔祥波一起探讨村歌创作事宜。“我们希望通过村歌这种艺术形式,让沿海村的乡愁记忆和历史文脉得到更好地传承。”季正红表示,“各方的鼎力相助,为村歌创作提供了多方位支持。”
校地合作,也是文化特派员提供文化服务的高效手段。2024年11月11日这天,三甲街道的文化管理员们迎来了一场“理论盛宴”——我院人文学院杨彩莲书记带着满满的干货来开讲。通过校地协同的方式,为基层文化工作者提供了专业指导与智力支持,进一步提升了街道文化礼堂管理队伍的理论素养和服务能力。现场互动不断,掌声连连,季正红忙前忙后张罗着,脸上挂着欣慰的笑容:“看大家这么投入,我就知道这次活动办值了!”
基于村民对传统民乐的浓厚兴趣,季正红以村民需求为导向,通过“走出去”和“请进来”的形式,为村民提供“精准供给”的传统民乐培训。目前已完成二胡、大提琴、琵琶等核心乐器的培训,惠及村民千余人次。
季正红透露,整合全村民乐资源,沿海村小型民乐团初步成型,将创排具有本土特色的民乐作品,让民乐成为讲述沿海村故事的新载体,打造“一村一品”文化品牌。
展望:从单一活动向系统化、品牌化迈进
文化如春雨,润物细无声。对于未来,季正红充满期待。在她的规划中,沿海村的文化建设将从单一活动向系统化、品牌化迈进——“我中意的村课”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;“我中意的村歌”用旋律凝结乡愁,唱响村庄历史;“我中意的村戏”将孵化属于沿海村的原创文艺作品;“我中意的村运”以传统武术和趣味赛事激活全民健康风尚;“我中意的村晚”为村民提供展现才华的星光舞台;“我中意的乡村文脉”通过媒体传播,让村庄故事走出田野;“我中意的文化礼堂”源源不断为村民提供“精神文化粮仓”。
沿海村读书会从最初的陌生、怀疑,到如今,村民们热情喊她“季老师”,村里的大小文化活动,总少不了她的身影。季正红与沿海村之间,完成了一场双向奔赴。她为乡村播撒下文化的种子,而这片土地的回馈,也让她的艺术生命更加丰盈。
如今的沿海村,在季正红的用心耕耘下,正悄然蜕变为一个文化气息浓郁、充满创造力的精神家园。文化礼堂里传出的悠扬乐声与欢快笑声,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焕发的新生机。